聞米色變 避免食材污名化 學者籲正名

聞米色變 避免食材污名化 學者籲正名

寶林茶室中毒風暴隱憂,桃園龍岡米幹節照常舉辦,市府觀旅局結合衛生局將加強業者食安稽查與輔導。(呂筱蟬攝)

「米酵菌酸」名稱使民衆聞「米」色變,不敢吃粿條,連米制品也受到波及,廠商喊生意大受影響。衛福部次長王必勝表示,預計本週召開專家會議,討論將「米酵菌酸」改以音譯或其他名稱,避免對常用食材造成污名化。有學者則建議衛福部、農業部,正名爲「椰酵菌酸」。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事件爆發後,許多民衆不敢吃粿條等米制品。桃園市每年舉辦龍岡米幹節,將於今年4月底登場,但受寶林茶室風暴影響,商家憂心影響遊客參加意願。

業者抱怨,近一週以來民衆聞「米」色變,生意變得非常差,但在地店家用的米幹都是自行製造,非透過上游工廠生產,覺得很冤。

王必勝表示,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產生的毒素,好發於玉米澱粉、玉米制品和椰子上。粿條分成好幾種,有些是純米做的,而這次的食材大部分是玉米澱粉,米含量非常低。王必勝表示,「米酵菌酸」一詞是跟着其他國家稱呼,因爲開宗明義就寫「米」,民衆看了會擔心,爲避免污名化,衛福部預計本週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是否採用音譯「邦克拉克酸」,或改稱「椰黍菌酸」。

馬國籍清華大學生命科學暨醫學院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副教授黃貞祥表示,「Bongkrekic acid」在中文被譯爲「米酵菌酸」是很大的錯誤!應是從大陸抄來的,其原文名稱來自印尼用椰子渣製作的天貝tempe bongkrek。

他主張,因甚少在大米制品產生,而是在椰子或玉米制品中產生,和大米幾乎無關,譯作「米酵菌酸」不僅不對,還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和恐慌。在馬來西亞食物中毒,十之八九和椰子製品有關,因此譯作「椰酵菌酸」才符合其原名出處、致病變種的意思。

赵少康2日台大开讲!「唯一开放校外人士入场」地点曝光

精靈 之 飼育 屋

紙風車高雄規劃童樂會 邀民眾為海洋生物命名

港股概念追踪

愚人节真心不骗! 威力彩头奖保证2亿 奖号出炉快来对